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让美丽乡村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地方

明 旺    2018-03-05 08:24:46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兴国家兴,百姓富国家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乡村发展全局,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三农增添了发展引擎,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很多地方乡村因主要劳动力的流失日渐萧条。未来,如何让乡村成为城里人羡慕的地方?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应该从哪里下手?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产业兴旺。“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产业发展是农村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产业兴旺了,百姓才能富裕,乡村才能繁荣,才能为乡村的发展积攒足够的底蕴。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要促进传统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更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壮大新产业,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当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产业发展不均衡、缺少优势产业、产业链条不完备、缺乏技术性人才和劳动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后续建设步伐。针对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问题,休闲乡村旅游,是城市人来农村的关键因素。要想农村产业得到长远有效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深入拓展和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内涵和突出山野特色,引入文化创意人才,挖掘农耕民俗等文化内容,提炼特色人文历史元素,把乡村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打造具有文化创意的乡村游项目,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联动。同时也要在看得见的“乡愁”上挖掘亮点,让城市人在农村能够激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乡土情怀,激活回忆与留恋的细胞,让农村的生态文明,淳朴乡风有更温暖的感染力。真正让游客游玩的同时,也得到文化熏陶和快乐。旅游者以厚重的回味和感受,体验到乡村的独特魅力。

生态宜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乡村振兴战略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是一种质的提升。“生态宜居”四个字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农村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吃饱穿好,而且要有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怡人的田园景色,而这些都必须要有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作为支撑。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日渐打破了生态平衡,污染较为严重,致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亟待治理。为此,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然而农村最大的资本就是丰富的自然山水,那么就要在山水上面下功夫,这是城市不可复制的自然优势。做好山水文章,就是以生态取胜,立足绿色生态,开发清山秀水、鸟语花香的“天然氧吧”,加大森林康养、运动康养力度,因地制宜打造和地方文化品位相符的旅游、休闲、养生养老的理想地,吸引城市人来农村度假养生旅居。而农村的一些自然条件优势可以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让建筑艺术融入到山水自然的环境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景观。把村庄当作精品、当作艺术品、当作景点和经典来打造,从村庄的细节上下工夫,让城市人回归乡村有一种诗意田园的享受。

乡风文明。“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是重要保障,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同时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作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却不能齐头并进,相对于城市文明发展而言,广袤的农村地区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仍然是制约乡村发展的一块短板。我国一些农村地区,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根深蒂固,大部分村民群众文化和受教育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自律能力较差,村民群众整体素质偏低,容易引发各种矛盾,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农村的目前发展现状,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结合地方农村生产生活实际,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的文明乡风。要把提高村民群众素质作为建设文明乡风的基础,转变村民群众思想观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树立诚信意识、守法意识、友善意识,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到文明乡风创建活动中去,主动接受文明素质教育的熏陶,逐步摆脱落后的思想观念,使每位村民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进步、自我提高,让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让农村乡风民风好起来、美起来。

治理有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结合是加强乡村治理的思路创新,也是乡村治理的核心所在。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仍然存在农民在农村治理中“缺席”、治理主体职能模糊、管治方式落后等问题,这就成为了阻碍农村全面发展的绊脚石。要想解决好农村社会的治理问题,就必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就是让群众参与进来,通过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村务监督制度等,调动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和维护村民的民主权利,做到还权于民,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乡村治理的基本要求,要加大普法力度,推动法律进基层、进农户,使人民群众明法懂法,全面实现法治建设。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创新开展法治建设,为人民群众免费法律宣传和纠纷调解,使人民群众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营造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使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德治就是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伦理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融入农户,充分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家风建设、诚信建设、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稳健和谐发展。

生活富裕。“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大部分群众生活已步入小康之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步入了加速发展期,城乡差距在明显缩小。但仍有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存在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医疗、教育、养老得不到保障、各种资源短缺等问题。针对区域性发展动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因素,要加快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重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多种经营模式,实施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乡村振兴,人民才幸福,社会才稳定,国家才富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短短20字,不仅为建设美丽乡村指明了方向,也是未来农村极富吸引力的内涵关键所在。从生态文明和文化多样性角度来看,未来的农村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休闲养老的诗意田园、度假养生的世外桃源。未来的农村将会吸引更多的城市人愿意来,留下来,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也终将会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遍地开花。

相关热词搜索:城里人 乡村 地方

上一篇:静悄悄的夜
下一篇:祖国强大我高歌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微博精选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人民周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