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勇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以“一次办好”改革的一马当先,激发市场活力的万马奔腾,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寄予殷切期望和深切关怀。2018年6月,在开启新时代、迈上新征程的重要发展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指导,要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山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基础上,精心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彰显魅力的自然生态、诚信法治的社会生态。我们以“一次办好”改革为突破口,把政府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次办好”的理念,贯穿到政府运行各环节,渗透到经济体制改革各领域,延伸到社会治理各方面,持续推进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形成放管服改革的“一次办好”山东品牌,增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
坚持换位思考: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企业和群众角度谋划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一次办好”改革的初心,就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从企业和群众的视角思考政府改革,用企业和群众的语言设定改革目标,以企业和群众的感受确立改革标准。做到这一点,就要学会换位思考,搞好需求对接,精准把握企业和群众需求,弄清楚服务对象需要什么,弄清楚哪些最急迫,弄清楚先进标杆是谁、差距多大,弄清楚突破口在哪里,用企业和群众需求倒逼改革。
山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坚持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聚焦触动利益、部门协同联动之难,聚焦程序繁琐、群众来回折腾之痛,更加注重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围绕企业和群众迫切需求,推出优化审批服务6项重点任务、破解堵点痛点11项具体措施,开展优化营商环境10个专项行动,倒逼形成便企利民的刚性约束。“一次办好”改革,即“一次办结、群众满意”,是对“零跑腿”和“只跑一次”服务理念的深化和拓展。按照“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结果评价”这“五句话”导向要求,以“应办即办”为原则、“说办就办”为承诺、“一次办结”为目标、“办就办好”为理念,把政府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标准从“办结”提升到“办好”,倒逼各级各部门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营商环境,充分释放市场活力,让创新更有效率、创业更有激情、创造铺天盖地,实现高质量发展。比如,按照“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和“一网通办”的要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全面铺开,建成公共数据开放网。再如,针对行政审批中手续繁多、来回跑多趟这个最大“痛点”,既提速又提效,能当场办的即时办理,立等可取,需要勘察、审查、论证的,马上响应,给出时限,减少等待时间;同时,再造审批流程,变串联为并联,在户籍办理、社保缴纳、劳动就业、民政救助等民生领域推行“一链办理”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大大提高了办事便利度、快捷度、满意度。省市县三级全部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其中省级2460项、市级平均1738项、县级平均1168项,“一次办好”事项基本实现清单全覆盖。
坚持主动服务:破除“管本位”,变群众跑为干部跑,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理论上讲,政府存在的正当性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的天职就是创造环境、搞好服务。推动政府向服务型转变,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变革的基本方向。
山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不仅变管理为服务,而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将主动服务理念贯穿到政府管理和政策制定落实全过程,从主要考虑给什么,转向更多考虑企业和群众要什么,使政策更好符合企业和群众需求,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比如,推行政商直通车,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畅通企业诉求渠道,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再如,在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就近能办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目前,17个设区市推出全市通办事项1888项,普通护照签发、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及驾驶证申领、临时身份证明等7项事项实现全省通办。
坚持有求必应:精准高效回应市场需求,做到企业和群众需要时政府无处不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运行中,政府不能当运动员,但也不能当“甩手掌柜”。
山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实质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破解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探索路子,既做简政放权的减法,又做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做到有求必应,要在源头纾困和善解其困两方面用力,努力把准市场脉搏、提高政府效能。源头纾困,就是要灵敏接收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发展,从源头上减少困住企业和群众的难题。坚持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作为优化服务基础工程,出台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35条意见,打破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切实做到在政策执行上一视同仁,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均等机会、平等规则,打造公平竞争环境。善解其困,就是在公平竞争前提下,为企业做好精准化服务。对合理合法的个性化需求,做到有问必答、有事必办,随时受理、随时办结,让数据网上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对同一商事主体的多部门执法检查事项一次性完成,做到“一次检查、全面体检”。
坚持无需不扰:最大限度减少微观干预,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必须切实保障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好政府就是企业和群众需要时无处不在,不需要时无声无息。
山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以减少微观干预为原则,做到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制定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既向市场放权,也向基层放权,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实施层级且基层有实际需要的,原则上由县级实施,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和基层创造力,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既精准放权,把该放的放足、放到位;又协同放权,以“事要解决、提高效能”为牵引,全链条下放审批权限。2013年以来,省级权力事项压减54.4%;市级权力事项压减42.6%;县级权力事项压减24.2%。今年,向济南、青岛、烟台下放省级行政权力70项,为更好发挥3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结果评价:让企业检验、基层评判、群众打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评价改革成效,关键要看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高不高。
山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始终坚持结果导向,底线是“一次”,要害在“办好”,真正跳出政府自我评判的局限,坚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价,变群众观望为群众参与,让群众变为改革的监督者、评判者、推动者。坚持“六个看”的评判标准:一是看企业和群众办事是否更便利,二是看创新创业活力是否充分涌流,三是看诚信法治的社会环境是否更优,四是看部门和干部作风是否真正转变,五是看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是否走在前列,六是最终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不强。山东持续加大公开公示力度,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解读宣传,努力提高各项政策措施知晓度、普惠性,确保形成各方共同监督、互促互进的良好局面。注重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完善考核体系、督察体系、激励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部门考核依据,倒逼各地改革深入推进。